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邱晨辉)前不久曝出的“红芯”浏览器事件,又让中国的网络安全吃了一记闷棍。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告诉记者,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触碰了公众关于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一直无法实现自主可控的心结。
在近日举行的2018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智能时代信息安全高端论坛上,倪光南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仅带来供应链风险,也会带来安全风险,后者与前者同样重要。在病毒猖獗时代,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技术安全,应当将自主可控作为达到技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必要条件。
他以桌面操作系统为例,可列出的安全风险就将近10种:被监控,如“棱镜门”;被劫持,如“黑屏”;被攻,如病毒、木马;被“停服”或“禁售”;证书、密钥失控;无法进行加固;无法打补丁;无法支持国产CPU,等等。
事实上,智能时代最直接的安全威胁依然是网络基础设施和设备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吴胜武就在这次论坛上表示,发展壮大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已经成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选择,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亟待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新技术应用研究等问题。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认为,关键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短期内效果可能不明显,但值得长期积累。他以超级计算机为例,“863计划”从1990年起就开始支持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到后来与“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即核高基专项联动。正是在国家将近30年的持续支持下,厚积薄发,才有了天河、太湖之光等超算领域的整体突破。
前不久,一本聚焦中国“芯”困的新书《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出炉,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该书推荐语中提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唯有坚持创新自信,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才能在更多领域实现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并跑’和‘领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9月03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