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闹妈”是一名外科医生,她帮儿子办了一张新的手机SIM卡,一放进手机,,要求加好友),再用这个手机号去查淘宝和支付宝,都轻轻松松进去了。(4月3日《重庆晨报》)
显然,网友“闹妈”帮儿子新办的这个手机号,之前是有主人的。号码前主人在放弃手机号码时,忘了解绑微信、银行卡、支付宝等重要工具,导致隐私可能被泄露、财产安全可能被侵犯。所幸这位“闹妈”是个好人,联系上了这位号码前主人,对其进行了提醒。可如果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恰好拿到了这样一个号码,会不会借此在网上曝光他人隐私,或趁机转移他人银行卡里的资金呢?
这种可能性显然是存在的,此前媒体也多次曝光过,利用他人旧手机或弃用号码盗取支付宝、银行卡账户资金的案件。如今手机功能过于强大,一个手机号码往往关联着我们的社交、理财、出行、购物等多方面需求。显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弃用手机号码前,一定要慎之又慎,确保在微信、网购平台、支付宝等第三方应用申请解除绑定服务,保护我们自身的账户安全。
不过,消除风险隐患,不能止于让用户自查自保,相关各方也要尽到应有的兜底责任。比如对于运营商来说,将停机三个月以上的号码重新投放市场无可厚非,但在二次销售前,理应提醒用户其弃用号码即将流入市场。在手机用户全面实名制的当下,运营商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停机号码主人,相信并非难事,希望运营商能尽到告知义务,避免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到损失。同时,互联网公司与运营商之间也应加强合作,一旦绑定手机应用的号码机主发生变更,及时对安全风险予以提醒。
对于工信部等管理部门来说,也应尽快出台“弃用号码再销售”的相关规定,明确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用户等各方权责,确保弃用号码有序循环利用。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此前弃用手机号码的主体人群,是学生、打工族等流动性强的群体,弃号的原因也往往是更换了工作、生活地点,避免漫游费支出。随着年内漫游费的全面取消,将来机主到异地后未必就要更换号码,这也将减少人们弃号的风险隐患。当然,这还需要运营商进一步出台惠民政策,确保用户到异地后资费不发生大的变化,减少人们换号的必要性。